2021年12月18日
第015版:名城周刊·听鹂山房

王冰洋:琢磨传统刻瓷的收藏者

王冰洋刻瓷 竺捷 摄

王冰洋是市收藏家协会古陶瓷研究会副会长,近年来他对传统刻瓷产生了很大兴趣,并且努力钻研技艺,其刻瓷作品受到不少圈内人的好评。记者一个偶然机会看到了他的作品,深为其魅力所折服,于是有了下面的采访。

传统刻瓷有味道

王冰洋是收藏家,他对刻瓷的迷恋始于他的刻瓷收藏品。他介绍,刻瓷工艺始于清乾隆朝,清中晚期以后,刻瓷艺术在民间迅速发展,一些文人墨客也参与到在瓷器上刻画创作。这种艺术表现形式耳目一新,很快被广大民众所喜爱,从而发展成一种特殊的陶瓷装饰工艺。当时,一批刻瓷者以刀代笔,在光洁的白瓷器物上镌刻山水、人物、花鸟等。这些作品集诗、书、画、印于一身,具有浓厚的金石趣,再现了书画艺术的精髓和风采,风靡一时。

具体到镇扬两地晚清民国时期的刻瓷,王冰洋认为当时扬州地区传统手工业比镇江要发达,所以扬州刻瓷一直很有名气。刻瓷与木刻、竹刻、石刻、砖刻、牙刻、刻纸、刻漆等并称为“扬州八刻”,镇江地区受此风影响,也有一些人士参与到刻瓷创作中,但名气始终不及扬州那么响。据现存的老刻瓷作品来看,当时扬州地区的刻瓷名家主要有江雨三、朱少甫、高应三、陈桂荣、臧济刚等人。

新中国成立后这门传统手工艺得以恢复,但是刻瓷艺术发展到现在多以錾刻工艺为主要表现形式,传统线刻早已不是主流工艺。不过王冰洋因为收藏者的原因,自始至终看的都是线刻作品,也因此爱上了这种表现形式——即直接在瓷面上走刀,形成若隐若现的灵动线条。

称手工具步步寻

早在十几年前,王冰洋在收藏老瓷器过程中,在镇江市场上经常能看到一些晚清民国时期的刻瓷器,他深深被精美图案和精湛技艺所吸引,便萌发了学习刻瓷的兴趣。那时候网络还不发达,想找到一件称手的刻瓷工具很难,市面上也没有专用刻瓷工具出售。

王冰洋仔细研究过晚清民国时期的刻瓷,认为如果从效果来看,现在只有两种刀具能做到:一种是高碳钢锥形尖刀,另一种是金刚石刻线刀。因为只有这样的刀具才便于在坚硬的瓷器表面镂、凿、划,镂刻起来才能够得心应手。他先后尝试过钢刀、玻璃刀以及电动刻字笔等工具在瓷上刻,结果都不理想:使用钢刀刻瓷线条生硬不流畅,而且还极费力;玻璃刀虽可轻松刻划秞面,但刀头过大阻碍视线影响线条精确度;使用电动工具会产生轻微震动,造成线条崩口现象,与老刻瓷线条明显不同。后来,王冰洋想到在网上可能会有合适刻瓷工具,经过一番寻找,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买到了理想的刻瓷笔,试用效果不错,从此利用业余时间经常练习。

其实,刻瓷蛮辛苦。首先要在瓷上勾勒图案,再依照墨稿线条刻,细节一次不能刻到位需要补稿补刻,其间要反复着墨填色。刻瓷需要一定力度,手指常被磨到红肿。对眼睛也是考验,王冰洋近视还有点老花,刻大器会有筋疲力尽之感……幸好,这一切努力都值得。现在王冰洋已熟练掌握了线刻技艺,一些习作常常赠送朋友或被人收藏,他也体会到了不一样的乐趣。(文/图 竺捷)

2021-12-18 3 3 京江晚报 content_173799.html 1 3 王冰洋:琢磨传统刻瓷的收藏者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