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胜国
在镇江西津渡西津音乐厅东南侧,迎江路东有一座小山,叫镇屏山,海拔仅22米。山体大致呈南北走向,南北长80米左右,东西狭长50米左右。呈阶梯状台地地势,顶部平缓,大致山体南面倾斜低缓,北坡陡峭直立。镇屏山名的由来民间有正平山、正屏山、蒸饼山等几种不同的叫法。早在元代《至顺镇江志》中,就有比较翔实的记述,“正平山在京口城西一里”。《至顺镇江志》中又载:“按京口三面依山,阙其一以临大江。是山峙于江岸,无崷崒之势,凭高而望,不倾不倚,式正且平。若巨灵恶洪涛之汹涌。遗此镇压。则名固实之宾也。”解说了正平山名字由来可查考的最早渊源。后来演变成镇屏山,也是山名山势形态内涵的含义。有镇守云台山东侧,抵挡长江东来海潮推进,作为前锋屏障之意。
镇屏山在唐宋元时期,与云台山下的西津渡、蒜山一样,都是镇江西北部长江南北水运港口登岸的码头之一,其中元代曾有水军在此操练驻扎。
平等寺 元《至顺镇江志》记载,镇屏山上在宋代曾建有平等寺。唐宋时期佛教在镇江传播兴盛,连接长江及京杭大运河南北航运的西津古渡区域,佛道宗教文化发达。该区域内的银山、玉山、蒜山都有众多寺庙分布。南宋绍兴年间僧人祖华在小庵的地基上扩修建寺,因为得到一块内容为“平等”的石刻门额,故取名平等寺。元至大四年(1311年)建成江口坊平等寺,其规模在《至顺镇江志》中有记载:“栋宇翚飞,金碧绚烂,来者目动神骇,若御风乘云游仙之宫。”宋元时期,平等寺相邻不远处的云台山有云山寺、聚明山寺,玉山报恩寺(元至大三年建),西津渡则建有天妃庙、龙王庙、关王庙、褒忠庙等。
登临镇屏山顶平等寺,抬眼北望,可见一江横呈,东西蜿蜒如练。身后古城镇江三面环山,山林景象,苍翠葱茏。西边不远处就是金山、蒜山、玉山横列,西南侧有云台山依靠,东面可以眺望北固山、象山、焦山。确有“目动神骇,若御风乘云游仙”之慨。
现今镇屏山平等寺已经不存,清《丹徒县志》中光绪五年(1879年)的镇江古地图上有镇屏山地名。并在山顶北侧标注有寺庙一座,推测在清咸丰年间为太平军焚毁。现今在镇屏山北侧陡崖山体中,还可以发现一段十多米长,乱砖垒砌的太平军构筑的太平天国新城城墙遗址。
潮音洞 清《乾隆镇江府志》卷二记载:“镇屏山在银山侧,下有潮音洞。”具体位置在镇屏山北侧山崖下,此处石灰岩面岩体北临江,经过千万年江水浸润冲刷侵蚀,形成天然石灰岩洞穴,潮起潮落可以闻听江水波浪冲击洞穴的回音。佛教大辞典记载:“音之大者,譬之于海潮。又海潮无念,不违其时,与大悲之音声,应时适机而说法相。”《法华经普门品》有文:“梵音海潮音。”佛教文化中,有海潮喻其雄壮而远闻,潮音有佛音之意,江水涛声不绝如同观音,又如众僧诵经朗朗之音的说法,故名。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英国在镇江建立领事馆,设租界。镇屏山北侧山下成为英租界范围,在现今西津音乐厅(原航运小学)地址设立怡和洋行,从事五金、路矿器材、木材和日用消费品等进出口贸易。距离怡和洋行数百米远的潮音洞一度成为怡和洋行的物资驳载和堆栈仓库。“文革”前,潮音洞尚有香客朝拜,时有香火缭绕。洞旁曾有一位李姓老者风居住于此看护。
潮音洞古洞穴在1969年后挖掘成防空洞,原来工人文化宫东侧有地下防空洞连接到潮音洞内防空洞,镇屏山防空洞和云台山防空洞、宝盖山防空洞、风车山防空洞互相贯穿连通,构成完整一体的数山连通防空洞体系。前几年建造西津音乐厅时,镇屏山防空洞地下部分被挖断回填。现在潮音洞入口处因为砖砌改造成防空洞,原先古潮音洞入口处天然洞穴外观已不可见。
镇屏山潮音洞与传说中的银山门藏宝洞、西津渡昭关石塔下的观音洞、铁柱宫里的紫阳洞都属于石灰岩溶洞洞穴,也都曾被历代佛教和道家信众们赋予佛道典故教义,具有较为深厚的人文历史蕴义故事和传说。它和镇屏山平等寺是待开发的人文旅游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