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6日
第011版:江花

粗粮当家

■ 文/施云桂

上周回乡下老家给叔叔祝寿,回程的时候,婶娘拎来一袋玉米糁子,堂弟又搬来两只大南瓜,往我车子后备箱里塞。堂弟说,糁子是东北黏玉米磨的,南瓜是“海南瓜”,很好吃。他说,现在的五谷杂粮都是新品种,吃起来的口感完全不是原来老家那些土品种的样子。

这些年,我每次回老家,后备箱里基本都被塞得满满当当的,什么玉米糁子、大麦片、南瓜、萝卜、山芋,甚至还有新鲜蔬菜,应有尽有,曾有不知情的人以为我是做买卖的。

记不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餐桌上的主食品种慢慢起了变化,细粮越来越少,而粗粮的分量却在不断增加,以至于现在粗粮和副食品几乎成了餐桌上的主角。

对于我们出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来说,对粗粮的印象是磨灭不了的,而且怀有一种难以忘却的情感。

在我的记忆里,从懂事时起,我家的餐桌上很少有纯细粮做的饭,大都是玉米、麦片、南瓜等粗粮和副食品,即使吃上米饭,掺在里面的南瓜、萝卜和山芋也是占了多数。要想有所改善,只有等到过年过节,或是来了客人的时候,才能吃上白米饭。那个年代,大人们参加生产队集体劳动,挣的是工分,劳动效率不高,粮食产量也不高。到了年底,生产队收获的粮食绝大部分都交了公粮,能分配给各家各户的稻谷、小麦,根本不可能让你放开肚皮吃。所以,必须计划好,平时用粗粮和副食品代替主食掺着吃,哪里舍得随便吃细粮?

那个时候,用粗粮做饭也不像现在做得那么精致,那么多的花样。做饭很简单,要么是搅糊糊,我们家乡叫作糁子粥;要么是贴饼子,这样做费粮食,已经有点奢侈了。用南瓜、山芋、萝卜等副食品做饭更是简单,要么放在水里直接煮,再稍加一些麦粉或玉米糁子;要么用蒸笼隔水蒸一下,熟了就可以吃了,根本没有什么讲究。

我们天天吃用粗粮和副食品做的饭,别说什么没胃口了,有时硬是咽不下去,只觉得噎嗓子。每到吃饭的时候,妈妈总是哄着我们多吃点儿,生怕我们会饿着。我妈妈是持家的好手,她总是想法子让我们吃好,吃稀饭少不了咸菜萝卜干,吃干饭总要想办法用青菜、韭菜之类的蔬菜烧个汤。饭太干了难以下咽,用汤泡一泡,也就灌下去了。

中学毕业,我参军离开了家乡。爸爸在给我的来信中说,我参军后,家乡的面貌很长时间没有什么大的变化,直到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田分给农户耕种,打破了大锅饭,农民种地的积极性才调动起来,干起活来特别卖力气,想方设法给庄稼施农家肥,年年收成都很好,粮食产量比以往增长了一半,后来又增长到一倍以上。从此,农民每天都可以吃上大米饭了。粗粮和副食品退居二线,一般都用于喂猪养鸡鸭,甚至吃不完的稻谷和小麦,也实施粮食转化工程,用来养猪产肉。那些年,我每次回老家,爸爸妈妈总是搬一袋大米放到我的车上,他们说,细粮多了,大米也不值钱了,带点回去省得再去超市买了。

真是“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形势的变化总是在不经意间。如今生活好了,吃腻了大鱼大肉的人们,竟然又想起了粗粮和副食品,时不时地惦记着吃上几顿。电视和报纸上食疗养生节目和文章大行其道,在积极倡导人们多运动的同时,要多吃粗粮、素菜等绿色健康的食品。我去超市购物时发现,原本比较冷清的粗粮柜前,竟然人头攒动,购买粗粮的人多了很多。营业员介绍说,近几年粗粮销售量连年翻番。我的几个同事也告诉我,他们出于健康饮食的考虑,对每周吃粗粮的次数和品种,每顿吃的量都进行了安排。

细细想来,虽然吃的是同样的粗粮,但吃的味道、吃的感觉却是大相径庭。这说明,今天的日子确实是比过去好过了,今天的饮食比过去也是更科学更健康了。

2020-12-26 3 3 京江晚报 content_113776.html 1 3 粗粮当家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