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建国
镇江焦山碧波环抱,满山苍翠,宛若碧玉浮江,自古有“江中浮玉”之美誉,而掩隐在山中的摩崖石刻和碑林更是闻名遐迩。笔者对其中的篆书碑版石刻引起浓厚兴趣,故只身前往焦山以探究竟。
从渡口乘船登岸,径直来到定慧寺山门前,迎面拱门黄色砖墙上,间隔书写着四个如椽之笔写就的篆书“横海大航”。篆书字体圆润浑劲,凝练厚重,据妙愿法师介绍,千年前焦山以东便是大海,此篆书石刻为清代嘉庆年间南昌万承继所题。寓意焦山四面环水, 犹如一艘大船在海中航行,所谓“横”,就是当一个人“横空出世”时,便面临种种苦难,佛菩萨用这条大船将善男信女普度众生,离苦得乐。
走进碑林,古典园林式建筑的陈列室和庭院四周廊壁上,历代古碑尽显眼前。这里的篆书多见于墓志铭,墓志铭是古代悼念性文体的一种,一般由墓志盖和铭文两部分组成。志盖多用于叙述逝者的姓名、字号、封职等;铭文则是对逝者一生的评价。志盖通常用篆书体,铭文用楷书体居多,志盖与铭文碑大小相同,重叠放置在逝者墓穴道内入口处。墓志铭与墓碑的主要区别:墓志铭放置在墓穴中,而墓碑则立在墓穴外,前者陪伴逝者,后者便于观者,当然这也不是统一的规制。步入第二、第三陈列室笔者看到10多块墓志铭,最早为唐代,大多是明代时期的。墓主身份多为镇江地区当时名流、官吏、文人,书者多为与墓主身份相一致的文人官吏。墓志盖所题均用篆书体。其中唐代的《唐故殷府君墓志铭》(残缺),宋代的《宋故光禄卿致仕公岷墓志铭及盖》,
虽年代久远,但阴刻小篆字体规整,行列有致,风格平和简静。据考证,前者记有墓主历经唐代肃、代、德、顺、宪、穆六朝仕宦生涯,颇有政绩;后者章岷,北宋庆历年革新的骨干成员,曾任北宋外交官出使契丹。最引人注目的当数明代的一块墓志铭《明儒医弌斋钱君之墓》、《明故钱屋舟先生之配孺人费氏墓志》。此志有界格,石淙杨一清撰文,乔宇篆盖,文徵明书丹,此三子皆一时名公。杨一清(1454-1530年)为明朝宰相,文德武功,才华横溢。乔宇(1457-1524年)为明朝吏部尚书,工篆书,被称为“文苑之魁”。文徵明(1470-1559年),别号衡山居士,长洲(今苏州)人,是“江南四大才子”之一,他专力于诗文书画艺术,人称“四绝”的全才,声望极高,故此志弥显珍贵。经考证,钱屋舟,业医,医术高超,钱塘武肃王之裔,官至殿前都检点,享年84岁,卒后葬于润州菊花山。
在碑林院落一侧长廊内,有一组齐彦槐的“双草溪堂”石刻,匾额和题额均用篆书体,如《不求形似》、《唐石佛入焦》、《梅麓先生蒲团小象》,小篆书风圆浑苍润,结体端庄,又不失灵动自如。
齐彦槐(1774-1841年),号梅麓,婺源(今属江西)人,是清代著名科学家、文学家和金石学家。据说齐彦槐自小聪颖过人,才华出众,14岁就满腹经纶。嘉庆十三年(1808年),皇帝巡游召试途中,无意间看到了齐彦槐所写的诗赋,大为赞赏,随即赐他为举人,次年中进士。齐彦槐在天文、历算以及机械制造等方面也很有造诣,于道光十年(1830年)精心创制了天文钟——中星仪(现存中国历史博物馆)。时人语曰:“千古以来未有之能事”。齐彦槐多有著作如《天球浅说》、《中星仪说》各一卷,《双溪草堂诗文集》、《松雪斋墨刻》等。
在碑林中篆书体文字较多的碑刻自然是《徐铉临峄山秦碣石门辞》。文是:黔首无繇,天下咸抚,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慧被诸产, 久并来田,莫不安所,群臣诵略,请刻此石,垂箸仪矩。徐铉(916-991年),字鼎臣,广陵(扬州)人。南唐翰林学士,吏部尚书,后随李煜归宋。徐铉工小篆,尤其好李斯小篆。此作品为徐铉73岁时作。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对徐铉小篆有评价:“江南徐铉小篆,映日视之,画之中心,有一缕浓墨正当其中,至于曲折处亦当中,无有偏侧处,乃笔锋直下不倒侧,故锋常在画中,此用笔之法也”。这段话概括了徐铉小篆中锋用笔的特点,实为初学小篆者之楷。
走出碑林西行,过华严阁,拾级登山,来到浮玉岩,再前行右拐俯视崖壁下方便依稀可见较大一块篆书碑,为清代王瓘题写。文是:铜梁王瓘闽县王仁东蒙古松墀江州黎经诰海丰吴崶南皮张彬临川李瑞清南陵徐乃昌福山王崇烈庐江刘本乾宣统元年六月二日同游王瓘书之。王瓘(1847-?),字孝禹,重庆铜梁人,清末举人,官至江苏道员。王瓘工篆隶,精鉴别,小篆兼有邓石如、赵之谦、杨沂孙诸家之长,为清代以来四川籍书家之佼佼者。驻足细品此碑:横粗直细,阔肩长足,媚气扬溢,用笔掺有北碑之法,姿态活泼,篆法荡然,是焦山摩崖石刻中为数不多的篆书精品。
焦山石刻碑刻,林林总总,博大精深,徜徉其中仿佛在倾听古人的诉说。可以告慰先人的是:篆书这门凝聚中华传统文化的古老艺术,如今已焕发出勃勃生机。我们这一代人肩负着责任,为保卫汉字正学研究它,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朱方印社亮出了“现代篆刻”这面大旗,它的理念就是把古老的篆书艺术与电脑、数控技术相结合,让篆刻从过去的“小众艺术”真正走向“大众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