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颂文化遗产是镇江历史文化名城内涵的重要支柱,今年是苏颂诞辰1000周年,我市将于12月举办苏颂千年诞辰纪念活动。届时,五州山净因寺的苏颂祠将正式落成。近日记者提前探班,了解一下苏颂祠的建设进展情况,并对其历史文脉进行了梳理。
苏颂请因胜寺为功德院
苏颂是北宋时期中外闻名的科学家,其原籍福建泉州,在他26岁时父亲病逝于镇江,他即在此守孝。后来,苏颂76岁时回京口养老,81岁逝世,次年入葬,算起来苏颂在镇江定居55年,实际居住十年有余。苏颂父母去世后,他奏请将因胜寺作为功德院,从此寺名即为因胜报亲寺(或因胜报亲院),后来并建有魏国公苏颂祠。
这段历史在《光绪丹徒县志》上多有记载:因胜寺,在城西二十五里五州山麓,晋永熙中建。梁武帝尝游幸焉。辇道尚存。宋丞相陈升之葬其亲于山,建寺曰“显慈”。建炎间,徙山下,曾布有诗,后废。先是虎踞门内,唐大中六年建寺,曰“妙喜”。宋元佑中,苏右丞颂请为功德院,遂名为因胜报亲院。寺内旧有黄庭坚《开堂疏》石刻,米芾跋。元至正间,毁,僧元炫复建。明洪武间,又毁,成化间僧戒琇重建,杨一清有记,寻废。万历间,有僧治净来山中结茅独居。郡人刘、笪、何、曹四姓为巿山创建,因移城中因胜旧额于寺。
国朝乾隆十六年,赐额净因寺。其登眺之所,曰“观日”,曰“卧云”。苏子瞻题其亭曰“卧看沧江”。泉曰“夕听流泉”。又有普同墖院、千尺井、天衣堂、偃月庐、弥勒阁、翠岩室。室内有笪重光读书楼,楼上有笪书“观自在”三字。山上有天鹅洞、鹿跑泉。以上分见山水、宫室、古迹,案今亦毁于寇。惟御书墨宝,寺僧奉之出避,今尚存。同治七年,僧晓初重来结茅,以次建后殿三楹,及天衣堂、偃月庐、僧房等屋,同住僧真鉴襄葺。
从这些明确可查的历史文献中可见,这座寺庙与苏颂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乾隆皇帝赐净因寺匾额
那么,净因寺现在在哪呢?它就坐落在位于镇江西南十公里、海拔306米的五州山上。五州山位于宁镇山脉镇江段,这里自古就是风景旅游胜地,历史文化古迹众多。
净因寺的介绍,《至顺镇江志》也有记载:因胜寺,在府治之南三里。唐大中六年建,曰“妙喜”;南唐曰“慈云”。宋元祐中,壁间有集贤学士黄庭坚《开堂疏》石刻。咸淳间重修。通判陈应新为之记,石刻在佛殿侧。寺门外有石羊,今不知所在。
《润州区志》记载:净因寺原名因胜寺,清初又称翠崖禅室,直至乾隆十六年才改为现名。据史料记载,净因寺建于西晋永熙元年,其规模庞大,除大殿外,尚有天衣堂、偃月庐、弥勒阁、翠崖室、涌泉庵、普同塔院和观日亭、卧云亭、卓锡泉、鹿跑泉、夕听泉、千尺井、紫竹林等。公元520年左右,南朝梁武帝曾游幸山寺。1700年,清康熙皇帝赐“五州山因胜寺”碑。1751年,乾隆皇帝赐净因寺匾额。
历史上,许多达官显贵、文人墨客与净因寺都有着不解之缘: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就曾游览过五州山,于卧云亭题下“卧看沧江”四个大字,还题了“夕听泉”泉名;黄庭坚和米芾也为五州山书写过因胜寺开堂疏;清初进士笪重光辞官后因爱五州山风水,曾隐居翠崖禅室读书,并题写了“翠崖室”石匾额。
我们可以来重温一下这座千年古刹的历史:净因寺宋熙宁年间重修时,更名显慈寺,明万历年间整建时,复旧名。唐宋时净因寺香火很兴旺,有房屋建筑99间半,后屡经兴废,最后焚于太平天国及抗日战争期间的战火,惟刻有“净因寺”及“翠崖禅室”碑石旧物留存至今。
世纪之交始复建净因寺
抗战时期,新四军的韦岗伏击战,据说陈毅的指挥部就设在净因寺。后来,不知是谁放了一把火,净因寺便消失了。改革开放以后,当地东山村有不少信佛的村民,其中一位姓姚的女居士牵头,联合众位乡邻,一起集资修复了简易的净因寺,现在这里成为净因寺的天王殿。
大约三十年前,常修大和尚来到净因寺。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现在净因寺已成药师佛的道场。药师如来像是用珍贵的黄木雕成,左侧是日光菩萨,右侧是月光菩萨。常修大和尚来净因寺时才二十多岁,如今已近五十岁,常修本人也成为净因寺的主持。
在常修法师的不懈努力下,现在的净因寺渐成规模,陆续建成了藏经楼、观音殿、地藏殿、居士林、琉璃斋、药师宝殿、念佛堂、僧舍、客堂、山门、斋堂等共计140余间。从山脚下往山上望去,已见宏伟庄严气象。这些年来,寺院以文化净化人心,以慈善服务社会,净因寺被评为江苏省四星级宗教活动场所。
两年前,镇江市苏颂研究会成立,它标志着我市研究苏颂及北宋文化进入到一个更深层次。那段时间,除了有国内外苏颂学术研究的专家学者交流观点之外,还有不少国内以及海外的苏氏宗亲到访镇江。大家都对五州山上的净因寺表示了浓厚的兴趣,而这处寺院与苏颂的缘分也正式开启。
苏颂祠便是苏颂的家庙
再回溯一下历史,苏颂虽然侨寓镇江,但是,他的父亲苏绅葬在镇江京岘山,苏颂薨,亦葬于镇江五州山,他的子孙也葬于镇江。曾肇苏颂墓志云:苏颂“父绅葬润州,故今为丹徒人。”自苏绅葬于镇江起,苏绅就成了苏绅这一支苏氏之根,苏绅是始祖,苏颂、苏京分别是第二世、第三世支祖。
俗话说“叶落归根”,镇江这一支苏氏之“根”已经繁衍无数。比如,有着500余年历史的润东苏家桥苏氏这一支,现在在镇江东乡大路镇,修建的有百余年的苏家大院,也还坐落在大路镇上。走进东乡大路苏家大院,“耕读传家”的石门额高悬在门楼上,房屋虽然显得有些破旧,但也尽显了大院的古朴和沧桑,可见当初的繁盛和兴旺。
两年来,常修法师不断接待市内外苏颂研究者的考察和探访。镇江博物馆考古所对史载“苏颂墓地在五州山东北阜”进行了勘测,得出了可喜的结果;海外苏氏宗亲会和苏颂原籍“福建厦门市同安区芦山堂苏颂史绩研究会”等也多次到访,寻访这里更多的历史文化古迹和遗存。
在这些探访活动中,也包括一些海内外苏氏宗亲的到访,每次常修法师都会认真对待,表达对他们的敬意。常修法师表示:苏颂是一代伟人,苏颂祠在净因寺,这里便是苏颂的家庙,这些都是寺院的福气,他作为一介主持实际上也就是苏家的守墓人。希望以纪念苏颂千年诞辰为契机,继承和发扬苏颂的科技创新、勤奋公廉的风范,这不仅具有历史意义,同时也具有现实意义。
苏颂祠在紧锣密鼓建造
苏颂墓在五州山上,苏颂祠在净因寺,这些都是苏颂后人祭祀先贤的地方。现在,苏颂墓的明确方位有了进一步的确认,而苏颂祠的建设也在净因寺紧锣密鼓地进行着。
记者看到,苏颂祠位于净因寺上山路的终点,这是一处两栋建筑的院落,占地约400平方米,大门位于两栋建筑的中间位置。记者上山时,只见苏颂祠的大门已经建好,只是还没有上漆,露出了木料的本色。从外观上看,此大门采取的是全木结构,接头部位全部榫卯结构,工艺复杂,制作考究。
进门之后,左侧建筑便是苏颂祠,而右侧建筑则是苏魏公纪念堂。记者看到,不少工人师傅正在紧张地忙碌着,因为很快就要交付了,所以大家都在赶工期。而门外的杂场上,堆放着一排排已经上好漆的圆柱形木料,枣红色的木料在阳光照射下显得异常夺目,每根圆柱上都开着精确的槽子,原来这些圆柱大料是在后期装饰时使用的。而全栋祠堂的木料构件数以百计,所有木料衔接部位都用木榫,不用一颗铁钉。
常修法师介绍,苏颂祠是由江阴的企业家苏存章出资兴建,寺院特地请来了有资质的古建施工团队,从先期图纸的设计,再到后期现场的施工作业,都是比较专业的。从这两幢祠堂建筑的整体风格而言,属于白墙黑瓦的徽派建筑风格,能够更好地体现祠堂建筑所需要的庄严肃穆感。再从进度上来讲,苏颂祠目前建设在有序进行中,室内陈设装修将于12月10日前完工;而苏魏公纪念堂则要落后一点,其布展要等到明年清明节前了。(王礼刚 竺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