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诚龙
镇江的石灰石溶洞群,除了茅山溶洞群外,已发现的还有宝华山和高骊山溶洞。
宝华山隆昌寺为全国最具影响的律宗传戒道场,被誉为中国佛教“律宗第一名山”。宝华山佛寺始建于南北朝梁代天监元年(502年),最初是梁代高僧宝志和尚在此结庵传经,故名宝志公庵。宝志即民间传说中济公和尚的原型。宝华山气势雄伟,风景秀丽,名胜古迹颇多,有四池、九洞、十二泉,并有“林麓之美,峰峦之秀,洞壑之深,烟霞之胜”四大奇景。宝华山还有乌龙洞、黄花洞、品字洞等众多溶洞。
乌龙洞。洞内景象变幻奇妙,遍布形状怪异的钟乳石。洞中有缓缓流淌的小溪,也有深不见底的暗河,还有溪流从4米高的岩壁流下。乌龙洞里传说有一条乌龙。据《宝华山志》载,明末律宗第二代祖师见月和尚一日在隆昌寺开堂授戒。他无意之中看到一个僧人长得面色苍黑,相貌怪异,一点也不像人的样子,心里便明白几分。他用手指着那怪僧,大喝一声:“呔!孽畜,哪里走!”那怪僧大吃一惊,急忙往外逃。众僧连忙追赶。追到乌龙洞口,那怪僧现出本相,化作一条乌龙,乘着一股黑风,逃进洞去,不再出来。
黄花洞。洞深约两丈余,原为宝志高僧悟道之处,后为僧人养鼠之地。据说,此地之鼠一不糟蹋粮食,二不啃咬经书,三能将殿宇顶上的树叶衔去,四能解人意,一呼即至。乾隆皇帝登临宝华山时,对此灵物颇感兴趣,留下了“厨多鼠守粮”的诗句,这可能是有史以来,老鼠受到皇帝的最高嘉奖。
高骊山仙人洞。高骊山的溶洞也早有记载。清嘉庆《丹徒县志》记载,高骊山“……山下有仙人洞,深可二丈,内有石桌、石基……”清光绪《丹徒县志》记载:“高骊山……山下有仙人洞,深可二丈,内有天然石案、石基、石秤……”
韦岗洞。该洞位于髙骊山东南坡,距镇句公路一公里。溶洞呈树枝状分布,主洞长百米,洞宽2米,最宽6米,高5米,最高处十米。洞内有钟乳石、莲花座、石笋、石柱、石幔、石葡萄等,石灰质沉积现象十分丰富。
镇江的裂隙洞主要有南山、招隐山和圌山洞穴群。
南山莲花洞。莲花洞位于南郊檀山村白龙冈北坡。洞前有“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莲花洞遗址”碑记。洞口高五米,主洞长约12米,宽约6米,洞中曲折迂回,钟乳石倒悬,石笋丛生。该洞是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鹤林寺和尚明贤发现并开凿的,洞口有一巨型石灰石,如天然屏障,因其形酷似莲花萼,故名莲花洞。1981年,南京博物院和镇江考古工作者对莲花洞进行考古发掘,在洞内采集到一批十多种第四系更新世哺乳类动物化石和一枚古人类齿化石,以及古人类加工的石制品。古人类齿化石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鉴定,确认为晚期智人,距今1万-5万年之间。2001年,南京博物院专家对莲花洞古人类活动遗址进行第二次考古发掘,运用铀系年代测定法,测定莲花洞古人类和其他古生物化石年代是中更新世晚期到晚更新早期,距今10万-30万年,莲花洞人属晚更新早期智人。2003年,《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载文,认为莲花洞化石的年代应为10.4万-13.6万年。莲花洞对研究我国古人类的分布,研究长江中下游第四纪动物群的划分和我国更新世动物群的迁徙、演变,以及我市早期人类活动等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招隐山的洞穴。曾经的招隐山,林深幽静,人烟稀少,是野生动物出没的地方。招隐山之前就叫“兽窟山”。传说中的招隐山曾有“神虎刨泉”的故事。相传东晋法安禅师初来山时,饮水困难,虎为他刨出泉水,故名虎跑泉。泉上有虎跑亭,一名虎泉亭。明嘉靖年间袁继祖将泉池重砌为方池,改名“万古常清池”,表明泉水常年清澈见底,故虎跑亭又称“万古常清亭”。池旁石壁上嵌有“虎跑泉”三字碑刻,为明崇祯年间镇江知府程峋所书。虎跑泉的来历还有一个传说。说是昭明太子来招隐寺读书,环境十分幽雅,但苦无水喝。他闲暇无事就满山跑,寻找泉眼。有一天,昭明太子漫步在山坡上,忽然一阵风过,树叶沙沙作响,一只老虎直落地上。古语说:“云从龙,风从虎。”昭明太子不禁毛骨悚然,哪知岗下有个小山洼,那猛虎前脚落空,一下陷了下去。只见这只虎大吼一声前爪猛刨这处,留下一个有三尺深的塘,便咆哮而去。虎走后,塘内便有清泉不断向外渗出,太子双手掬着泉水,尝了一口,只觉清凉香冽,甘美香甜。因虎刨此泉,故取名“虎跑泉”。在虎跑泉的西面有一洞穴,是传说中的虎洞,虎影早就不见,但洞穴至今还在。
招隐山山南半山腰处,有七八个大小洞穴,最幽深的一个,因传说洞前曾有一巨石,形如狮子坐卧姿态而得名“狮子窟”。洞中有一张石床和四张石凳,据《招隐山志》记载,这是千年前云游苦僧参禅之所,洞壁上还留有一些古诗句,但字迹已模糊不清。此洞又叫“招隐洞”。
招隐山的洞,历代文人都有诗句描绘。唐代刘乾在招隐诗赋中写:立孤峰以展眺,探古洞而搜异。明朝邬佐卿游招隐寺诗有“泉边仙鹿今何在,洞中神龙去不还”的句子。
圌山洞穴。圌山洞穴有“七十二洞”之说。有虎洞、鸽子洞、野猪洞、鹿洞、鹰洞、狮子洞、野羊洞、箭洞等。洞如名形,或分布在巉崖,或隐蔽于幽谷。诸洞之中最为著名的当数“圌山箭洞”了,箭洞在主峰西南,顶高百丈,横空如桥,远观如一弯新月悬挂中天。相传是后羿射日时一箭射偏了,洞穿圌山而成。它又有一个名字叫“飞云梁”,地质学上的说法叫“天生桥”,堪称一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