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9月05日
第014版:名城周刊·紫金泉

北宋釉陶肩舆及舆夫俑

宋人的代步“宝马”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轿车已成为大家首选的代步工具,宝马、奔驰等高档车也走入寻常百姓家。在我国古代交通十分不便捷的情况下,古人出行的主要代步工具除了马,更多的当属轿子。现代的小型客车,之所以被称为轿车,当是由轿子引申而来。

秦朝之前,主要交通工具是马车。轿子作为用人力抬,代替畜拉的坐载工具,出现得相对较晚。汉朝、三国时期才陆续有了“孥舆”“步辇”的记载。最初的轿子,在两根木杠上面,固定一块长方形的木板,称之为“板舆”。因需有人扛在肩上,又称“肩舆”。

北宋时,随着椅子的出现和较广泛使用,改变了人们长期席地而坐的习惯,也改进了肩舆的制作。根据考古发掘出的宋代肩舆模型,很像一把椅子,二根肩舁固定在两旁。这种椅子式的肩舆逐渐装上了顶盖、围幕等装饰物,大概在北宋后期,就形成了后世所见的轿子,成为达官显贵们的短途代步工具。

镇江博物馆收藏的北宋釉陶肩舆、舆夫俑,1978年2月出土于江苏溧阳县竹箦公社北宋李彬夫妇墓。肩舆高17.5厘米,杠长32厘米,舆夫俑高20.9厘米。肩舆外形如椅,灯挂椅式造型,两侧扎有竹杠。椅方形平座,四角方形直腿,前腿和后腿分别有横板,靠背竖直,扶手平直。背部饰有斜方格纹和如意纹,舆杠上等距饰多道弦纹。

舆夫两人,分别站立于舆的前后,作抬舆状。前面舆夫右手握拳,左手作扶杠状,头稍偏向右,双腿叉立,作行走状。整个身体的造型因突出抬舆负重,看上去似有一股力量贯穿脚端和左肩,使得人物形象饱满生动。其面部表情朴实端庄,长眉、隆鼻、阔嘴的憨厚中表现出安守本分、乐天知命的精神。后面舆夫双腿叉立、右手扶舆杠,左手叉腰,头微微抬起,直视前方,面容端庄,似蕴笑意。

两舆夫俑造型稍异,前后呼应。作为同一职业,两人着装打扮一致,皆头戴扁形小帽、顶有圆纽,额前有束结装饰。上身着右衽交领布衫,衫长近膝,腰束穗状腰带,为便于行走,衣下摆自腰侧开叉,分前后摆,衣纹线条流畅。下着小口裤,足蹬厚靴,显得干净利落,稳健有力。肩舆、舆夫俑均施深绿色琉璃釉,专家猜测可能为宜兴窑产品。

1978年3月,在河南固始侯古堆春秋战国时期的古墓陪葬坑中,出土了三乘木质肩舆,有屋顶式和伞顶式两种制式,是目前已发现存世最早的肩舆实物。在云南晋宁石寨山汉墓出土的铜铸贝器上可以见到汉代舆轿的形象,长方兜形,有两根抬杠,没有帷幔和顶盖,乘轿者取“席地而坐”的姿势,由四个短衣铣足的壮汉肩抬而行。

晋六朝盛行肩舆,其制为长竿,中设软椅以坐人,其初上无覆盖,后加覆盖,成为轿舆。《晋书》有载:“会三月上巳,(元)帝亲观禊,乘肩舆,具威仪。”唐宋时大臣乘马,老病者可乘肩舆,唐代诗人李绅在《入扬州郭》诗中有“自缘多病喜肩舆”句。

坐上精致的肩舆,穿行在寻常巷陌、酒楼歌台,在当时也是一种地位与财富的象征,毕竟坐得起轿子的人都是非富即贵,堪比当代“宝马”。墓主李彬生前富裕,说明宋代平民中的富裕者也可享受肩舆这种特殊的代步工具,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轿子虽已逐渐退出我们的生活,釉陶肩舆及舆夫俑却极具历史文化和艺术研究价值,为研究北宋时期平民世俗生活、肩舆、服饰等具体生活内容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张剑 马彦如)

2020-09-05 宋人的代步“宝马” 3 3 京江晚报 content_95545.html 1 3 北宋釉陶肩舆及舆夫俑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