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图 魏燕
电影《哪吒》中桀骜不驯的哪吒无意中进入《江山社稷图》,图“思山即山,思水即水”,美得无以形容。红尘俗世里的我们,有时累了烦了,也想跌进这样一幅理想的山水画卷。《姑苏繁华图》便是这样一个所在,而辽宁省博物馆监制的《姑苏繁华图赏析》则是载我们入画的一叶轻舟。
这是一本小16开,毛边纸线装书,仅44页,托于手中平坦开阔。明明是一本记录厚重历史的书,却轻盈若羽。用心感受,恰似那厚实黑土地上,飘来了茉莉花香。书是两年前夏日在圆明园门口书店买的。当店员开柜锁将带着淡淡檀香味的书递到我手中,暑意顿消大半。
全书分为《历史背景》《画家传记》《作品赏析》《图版说明》《鉴藏印记》《历代著录》《附记》七部分。由于书是竖排明细体繁体字排版印刷,阅读起来不能那么快速轻松,但它为我们赏画提供了按图索骥式的方便,可以说这是一本文笔优美又不乏严谨的文艺风格工具书。徜徉其中,走走停停,常为一个小小的发现而心中窃喜。
《姑苏繁华图》属社会风俗画,原苏州博物馆馆长张英霖先生撰写的《历史背景》中记载,其原名《盛世滋生图卷》,纸本设色,全长一二四一厘米,相当于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两倍长。清乾隆二十四年由时充任清宫画院供奉的苏州人徐扬绘制并献给皇帝。为什么苏州人苏州画会收藏在辽宁博物馆?原来日本投降后,由溥仪带到长春的《姑苏繁华图》险些流散国外,后辗转归东北博物馆即辽宁省博物馆收藏,在收藏时为了更好突出画的主题含义,遂更名为《姑苏繁华图》。《赏析》讲述了一幅图前世今生颠沛流离的故事,虽然我对它没有收藏于苏州略感遗憾,但想到它到底还在中国,心下又十分安慰。
《赏析》中引傅抱石先生的话,说此画长卷特点“可以不受空间和时间的约束,能够连贯地、动态地表现宏大而又细微的场面和情景”。时间长河里,每一个个体的存在和消逝都不是同时发生的,为了全面记录那时社会风貌,徐扬硬是成竹在胸地把许多的瞬间同时搬到纸本上。一个画面就是一个时代的断口,《赏析》带着我们在一个个断口上感受时间的静止之美,看浮华,看卑微;看热闹,看荒芜。
《赏析》用化整为零的方法将画一段段截开,图文并茂解读。《图版说明》中由山前村西段说起,此处系今日苏州吴中区木渎镇,是昔日苏州府城通向古城西部各名胜景区的必经之地。远景太湖,太湖上方刚好钤一圆形印,如初升之阳;近景为灵岩山前村一处场院,线条流畅精致。《赏析》介绍了本段图描画的是江南春耕时景象:“农夫耕于野,妇女织于户,匠人在营建新屋,学童就读于村塾”。中国人讲究耕读传家,画便从耕读开始,不知是否巧合;画面绿树成荫,一种世外桃源的隐逸之情跃然纸上。《赏析》为我们解读“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国之本在于农”的意义。都说“人勤春早”,但这本书从春读起,却断断续续到夏才读完,有种“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之感。
《赏析》不是正式出版物更不是学术论文,但它教会我们赏图的视角和方法,使我们为画的艺术和史学价值叹为观止。它体现了编撰人对传承传统文化的高度自觉,对艺术追求的一腔热忱和高度的责任心,是对历史深入研究后形成的精准解读;是在花木扶疏、曲径通幽处为我们引路的提灯人;是带我们入画的轻舟撑篙人,引我们穿梭于莲花绽放的河道,岸两侧商贾熙攘,村塾课读,野宴雅集,春台社戏无所不有……合上《赏析》,轻舟便悄无声息驶出了平江府。
夜已深,声渐销。想起席慕蓉说:“繁花落尽,我心中仍留有花落的声音”,就仿佛真的听到了姑苏花落之音,从数百年前传来,夹杂着茉莉的清芬。想着日后若有机会去辽宁省博物馆,一定去看看那里是不是也有一本《姑苏繁华图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