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倪锐敏
镇江城南的丹徒辛丰镇有个叫倪茂塘的村子,村南有一口大水塘,盛产鲢鱼、青草鱼等鱼种。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逢年过节,倪茂塘的网鱼活是渔营人的一票大生意。捕鱼的日子是全村家家户户都高兴激动的一天。
记得大网需要四个人用一根又粗又长的毛竹杠子你一程我一程轮番替换接力抬来。渔工们从大塘的对面分两头放撒渔网后,两头的网绳分别由五六个人拉拖,才能拉得轻快。但即便这样,网到了塘中央时拉起来也明显吃力了,五六个人得把网绳放到肩上弓身背拖,喊着号子,喘着粗气,一步一步艰难行进。这时,鱼塘四周的塘埂上早已是站满了看热闹的人群。小孩子更是跑前钻后,唯恐溜眼。看网走得慢,就有看客不由自主地加入到拉网的行列里助渔工一臂之力。大网接近埠头时,一群群不安分的鲢鱼便此起彼落地跃出水面飞于空中又于瞬间栽落网中。而此时岸上的惊呼声、呵斥声、嬉笑声,就交织在一起汇成了人欢鱼跃的交响曲。当网浮球最后缓缓收拢到埠头边,满网的青鱼、草鱼、鲢鱼、鲫鱼“噼噼啪啪”乱跳乱窜时,就是穿着皮衣皮裤的渔工师傅们上场的时候了。他们会迅速按照各自的分工抢占段口固网控制,待鱼儿们的“三把火”过后收缩网口起鱼——合乎标准的鱼儿起水,小的依旧放生塘中。曾有一回,我看到师傅们网起了一条50多斤重的长出胡子的大青鱼,最后两三个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抬上岸。师傅们将鱼用杠子抬起来后,鱼尾巴还拖在地上。
鱼网起来后,早已守候在埠头上的大伯大叔们便连忙把大篾箩送到他们手里装鱼。不一会儿,二三百斤鱼就装满了篾箩。大家再“嗨荷嗨荷”地把鱼抬到村里的祠堂,将鱼倒在砖地上等待拣分。
倪茂塘网鱼,一般只拉一网就能满足全村百十户人家的过节需求,这在方圆邻村是不多有的。为此,倪茂塘的这个年年渔业丰产盛出的大塘也就与村名珠联璧合,因为塘旺,村也旺了,名气也大了。每次网鱼,左右邻村闻讯后都有人像看戏一样地赶来看热闹!
最终待分的鱼大约有两三千斤。几个村干部和帮工事先把地上的成鱼按大小规格分拣排列,根据分拣的数量再确定每个人口大体可以分得的分量。一般1-3口人称不大不小的中等级鱼,4-6人的家庭称大小搭配的上下等级的,特大的分给6口人以上的户,多下来不可以搭配分配的大鱼便采取高于平分价的议价拍售。称鱼前先把每份鱼摊上编上号,然后折纸抓阄对号秤鱼,每户上下在半斤范围内只计价不凑分量。村民们家家户户提着大竹篮子或大柳条筐来领鱼,分鱼的这天,大人小孩是一样的欣喜开心,一样的忙忙碌碌,家家炊烟袅袅,户户灶锅间飘出来的都是诱人的鱼香!
倪茂塘给了我们水源,给了我们鱼虾,给了我们丰收和富足,也给了我们荣耀和光彩,自信和自尊。它是我心中乡愁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