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戏的灵魂在于方言,保护和传承地方戏最好的方式,就是保留方言。近年来,镇江市文广旅局艺术创作研究中心、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市戏剧家协会和市方言学会的专家、演员、方言发音人等,将推进方言和扬剧艺术的普及教育,作为基层文化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成为培育文化自信的有力抓手。
方言发音人谈镇江方言的来历
方言是人们认祖归宗的情感纽带,是地域文化的标识。谈起镇江方言的来历,镇江市方言学会副会长、镇江方言老年男子发音人许金龙如数家珍。镇江地处江淮次方言与吴语的交界处,行政区域内有多种方言:主城区操江淮官话;丹徒区南部和丹阳市操吴语太湖片毗陵小片的丹徒话和丹阳话;句容话以南京官话为主,并带有镇江话成分;扬中话以江淮官话洪巢片扬中小片口音为主,带有如泰方言成分。我们通常所认为的镇江官话基本属于带有吴语遗痕的江淮次方言。
古代,以长江为自然分界线,镇江属于吴语区域。到后来,地处江南的镇江先民说的却是江淮方言,其属性变化的原因大致有政治、经济、自然地理与交通几个方面。
公元四世纪前叶,晋室南渡,镇江成了江南最大的侨郡,来自北方的徐、兖、幽、冀、青、并、扬七州侨民数超过了土著户口。北方话开始成为镇江的强势语言,居民成分的变化直接导致了镇江方言“脱吴入楚”。这种变化是北方话板块借政治力量楔入江南的结果。后世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宋室南渡也都加强了镇江方言的北化。
许金龙从1987年开始搜集整理镇江方言,花了30多年时间整理出版了20万字的《镇江方言大全》。“现在全国各地方言都面临消失的危险,有的词汇长期不用被淘汰了,还有一些网络语言也加了进来,方言必须加以抢救和保护。”
出生于镇江的许金龙,对镇江方言情有独钟,“因为它是老祖宗留下来的瑰宝。”他介绍道,镇江话内涵相当深刻,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接续了镇江人千百年来的情感传承。“镇江话里有很多名词,例如:桥爪子、信瓤子、袖笼子、鞋碗子等非常形象化。镇江话的形容词丰富多彩,例如:鼻塌咀歪、嬉大六刚、盐烧污纳、一铺狼烟等都朗朗上口。”
许金龙认为,“镇江人讲镇江话是对地方文化的认同,对祖先的认同。”
为下一代制造语言文化环境
方言的传承就是方言所承载的地域文化的传承,“一句乡音能让我们有他乡遇故知的感觉,能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镇江市方言学会会长、镇江方言老年女子发音人盛木兰介绍了镇江地方方言的特征,“镇江话属于北方方言的江淮次方言,用语生动有趣,有独特的节奏和韵味。”
说起镇江方言的现状,盛木兰不无担忧,“孩子在家跟父母说普通话,在学校老师要求说普通话,镇江很多小孩都已经不会讲镇江话了。
没有地方语言,就没有地方戏。方言是地方戏的根,地方戏面临的挑战首先来自普通话。随着普通话的逐步推进,方言逐步被汉语普通话同化。市艺术创作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国家一级演员龚莉莉走进小学课堂进行扬剧的普及教育时,却发现镇江的孩子几乎不会说镇江方言,“一个班级40多名孩子,没有一个能说标准的镇江话。”
“方言的延续主要依靠口口相传的环境,造成上面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多方面。”许金龙认为,一是因为家庭成员来自不同地方,孩子处于多语言的家庭环境,在家只能说普通话。二是因为推广普通话是一项基本国策,普通话是通用母语,国家规定在公共场合必须说普通话。三是因为学校的老师、同学之间说的都是普通话,基本失去了方言施展的氛围。“我们提倡一个人在掌握普通话的基础上,学会说一种或多种方言,这也是多才多艺的表现。”
为给下一代制造良好的语言文化环境,培养本土归属意识。2017年,盛木兰、许金龙等热心市民成立了镇江方言学会。他们紧贴媒体,走近校园,不遗余力地宣传、研究和传承地方方言。三年多来,疫情前的每周六下午,他们都会在西津渡都天行宫表演节目,用镇江方言向外地游客介绍镇江,讲镇江地域文化,讲镇江故事。他们挖掘整理镇江方言排练的脱口秀《夸夸镇江数第一》,每次表演均赢得观众掌声阵阵。
“百年非遗”从娃娃抓起
作为江苏主要地方剧种之一的国家非遗项目扬剧,是以古老的“花鼓戏”和“香火戏”为基础,吸收了扬州清曲、民歌小调而发展,流行于扬州、镇江、南京、上海等地。镇江与扬剧有着天然的“血脉”情缘,镇江方言属北方语系的“江淮”语言,故扬剧能够在此形成,并发扬光大。
受文化市场多元化、体制原因等影响,扬剧渐渐滑入低谷。“没有地方戏作为载体,地方方言难以传承。”许金龙坦言。近年来,我市陆续推出《花旦当家》《完节堂1937》《红船》三部扬剧,并登陆北京、上海、广州等进行展演。这些剧目赢得票友和戏迷的掌声,同时获得业界专家的高度肯定和赞誉,不少戏剧专家称之为“戏曲的‘镇江现象’”。
“扬剧的普及教育首先要从孩子抓起,要让孩子学会欣赏扬剧。”龚莉莉认为,履行自己应尽的传承责任,才能更切实有效地保护与传承扬剧艺术。“通过教学让孩子们了解地方戏,喜欢上扬剧。”
2019年上半年,龚莉莉走进镇江实验学校,传播宣传扬剧,她记得,“刚开始教方言时,孩子们不但笑,而且学习时有抵触情绪。”在听到她的优美唱腔后,孩子们产生了兴趣,争着说起方言。她给孩子们排了一段扬州小调《种大麦》,被央视少儿频道的大手拉小手栏目选中,参加了该栏目2019年“六一”儿童节的汇演。喜爱上扬剧的孩子,现在在家也会拉着家长一起看扬剧听扬剧。
为培养年轻观众走进剧场观看扬剧,2019年5月,句容农林大学的扬剧研习社挂牌,龚莉莉邀请艺术剧院的扬剧演员周秋生一起去给大学生上扬剧课。
下午一点半上课,他们中午就要从市区开车去学校,午饭来不及吃,只能在路上啃一个面包。为了让大学生们尽可能多学点扬剧知识,他们常常从下午一点半一直上到六点才结束。学校报名学习扬剧的大多是外地的孩子,他们就从方言教起,一个字一个字的念,用方言读准了字,才开始教唱腔。“一句唱腔,从念字开始,要教40分钟。”
“只要走进剧场,观众就会喜欢上我们的戏。”龚莉莉充满自信地说。(马彦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