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丁维香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过年要贴新的年画、春联,还有门笺也是不可或缺的。
门笺也叫喜笺,用红纸裁剪、刻制而成,呈长方形,有镂空的吉祥文字或图案,内容丰富多彩,文字如“吉祥如意”、“五谷丰登”、“恭喜发财”等;图案有“年年有鱼”、“麒麟送子”等,千姿百态,异彩纷呈。一套门笺一般是三张或五张,为单数。门笺和春联是相伴相生的,贴了春联,门笺也就一并张挂,春联贴在两侧门框上,门笺是像帘子一样挂在大门的上端门框,春联横批的下方。
我国民间春节挂门笺的习俗由来已久。从《后汉书》记载的青幡,到唐宋时的“以鸦青纸或青绢剪幡贴于门楣”,再到清代“处处挂门笺”为“门楣增气象”。门笺形成现在的样式,始终演绎着避祟驱邪、纳福求祥的内容,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记得小时候,一到腊月二十后,各家各户就张罗着春联和门笺的事了。那时的农村生活条件差,一般人家舍不得花钱到镇上的供销社买现成的对联,大多买张大红纸,裁好了,求有文化的人写一副,或者干脆是自家上学的孩子歪歪扭扭地写上两行蹩脚的毛笔字。更有的人家,干脆直接贴上无字的红纸,图的是个喜庆。父亲写得一手好字,那几天求父亲写春联的乡邻络绎不绝。为此家里甚至要倒贴红纸、笔墨,但父亲总是来者不拒,让每个人高兴而来满意而去。我的二哥绘画书法和做玩具木头枪样样精通,刻门笺也是一把好手。一沓裁好的红纸,用夹子夹住,在最上面的一张画上样稿,然后就凭一把锋利的小刀刻、挖、挑。刻好的一沓门笺,我拿过去一张一张地仔细撕分开,留下自家用的,其余的分送给左邻右舍。
贴门笺是我很乐意做的事。我打来一盆水,踩在高凳子上,去年的门笺早不知被风吹到哪里去了,残留的根部还在门楣上粘得牢牢的,要用水打潮了才能撕干净。我把湿抹布往门楣上使劲按,结果挤出的水从袖口直灌进胳肢窝,弄得袖子湿漉漉的。最后还是母亲过来三下五除二把旧的去掉,贴上新的门笺。除了门窗,我们也会把门笺装饰到灶头、水缸、箩筐等物件上,不过这些地方一般只贴一张。过年了,爆竹声响彻云霄,千家万户的门上红彤彤一片,年味浓浓,喜气洋洋。
现在的春节城市里似乎贴门笺的人家少了,但我每年都贴,也不用专门去买,年前许多商家在顾客去办业务或是购物时,会赠送一些很精美的春联,有的还夹着一张门笺。我不想把它浪费,贴在门上既好看又增添些年味。
“贴春联,挂门笺,欢欢喜喜过大年……”门笺是令人难以忘怀的绚丽记忆,迎风飘动的门笺和春联、年画交相辉映,成为新春佳节里一道亮丽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