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明宝 沈晓昆
镇江籍当代著名诗人闻捷自上世纪五十年代起就与贺敬之、郭小川等诗坛大家齐名了,他不仅在诗歌创作上有卓越成就,也是诗歌评论的行家。《闻捷全集》第三卷中收录了他的16篇诗歌评论,约63000字。本文仅就其中三篇作一些粗浅分析。
给诗歌创作 初学者的忠告
《两篇关于诗歌的通信》3000多字,分别写于1955年11月和1956年2月。是写给一位云南的诗歌创作初学者美清的,美清寄给他一首近800行的长诗,闻捷这样回信:“你的长诗,我反复读了六七遍,用去了几个晚上。但我没能按你的意思,给你具体修改。”他认为:“一是我自己写诗的水平就不高,对于云南少数民族的生活毫无所知,无从下手去改;二是我认为对别人的帮助,主要应该从思想启发入手,而不是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强加在别人的诗中去;三是你的诗在基本内容和结构上还存在一些问题……”闻捷逐条提出问题以后,建议美清:“我觉得你应该把这首诗送给当地的作家协会去看看,他们都是专业的作家……希望你能根据他们的意见去修改。”
闻捷给美清的第二封信里说:“我认为只有热爱自己工作的人,并且能深入实际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人,才能写出较好的作品来,而且他也是永远不能沉默的。自然,因为本身业务工作繁忙,在写作数量上是不可能太多的,那又何必去计较与追求数量呢?为什么不把力量放在提高质量上呢?”“记住,做任何一件工作,都不可能‘平步登天’的,而是要经过不断地学习,花费巨大的艰苦的劳动换取来的。”“最后,根据自己的爱好,介绍几本有关诗的理论书给你……”
从这两封信里可以看出,闻捷对诗歌创作初学者的关心爱护和谆谆教导。他没有因为自己已经成为当代著名诗人而盛气凌人,而是反复认真地读初学者不成熟的长诗,及时中肯地回信,教育年轻人要热爱本职工作,深入实际生活,深入人民群众,从中寻找诗的感情和语言,不能仅仅追求诗的形式。他劝告美清,要在诗的质量上下功夫,不要过分追求诗的数量,不要东拼西凑,应该一气呵成、反复推敲。并且推荐了几本经典的新诗理论书籍,希望美清认真学习。从这两封回信中,可见闻捷平易近人的优秀品德和对诗歌创作的严谨科学的态度。
对《刘三姐》歌词 “红装素裹”的 评价
闻捷诗歌评论的经典作品当属《人民日报》1961年4月20日发表的《红装素裹——漫谈〈刘三姐〉歌词的语言和表现手法》。全文约9000字,分为五部分。整篇评论都是散文诗一样的语言,激情奔放,生动形象。
第一部分评论《刘三姐》歌词的语言。闻捷这样写自己的感受:“诗歌,不只是语言相加的成果;它决定于诗人的生活、思想、情感、才华,以及对语言的提炼和运用。歌剧《刘三姐》的歌词——这些爱憎强烈、色彩鲜明的抒情诗,它来自于民间。它经过劳动人民多年的传唱和千锤百炼,它是广西民歌海洋中闪光的浪花,它是壮族人民智慧的结晶。”“你说它朴素,它像朝霞一样绚烂;你说它瑰丽,它又像露珠一样晶莹。”“你说它明朗,它音在弦外;你说它含蓄,它又意在词中。”这些评论写得像诗一样美!
第二部分评论《刘三姐》歌词的意念。闻捷这样阐述:“壮族人民根据自己的愿望和理想,经过千家万户的传唱,长年累月的琢磨,塑造出一个聪明、勇敢、勤劳而又美丽的歌仙——刘三姐。他们通过自己的代言人,以歌声来赞美劳动,鼓舞斗争,揭露封建地主的残暴、贪婪、狡诈和愚蠢。”“刘三姐是壮族人民孕育的儿女。她深深懂得:只有自己的双脚站在母亲的胸脯上,便会所向无敌,战胜一切邪恶的势力。”“刘三姐是坚强的战士,又是善良的姑娘,她对敌人猛若响雷,她对亲人却柔如和风。”
第三部分评论《刘三姐》歌词的时代特征。闻捷这样写:“歌仙刘三姐的传说,产生于地主奴役农民的黑暗时代,同时也是农民反抗地主的斗争时代。壮族人民按照自己的理想和愿望,塑造了这个封建社会的叛逆女性,他们运用的语言,自然更鲜明地具备了这一特色。”“高亢的语言,强烈地渲染着时代的战斗精神;委婉的语言,也能传达出时代脉搏的跳动。”“假如刘三姐从头至尾一直用高亢的语言唱着战斗之歌,而没有委婉、深沉和饶有情趣的劳动赞歌、爱情插曲,穿插其间,从中应和;那座时代的宝塔,也许便难以成为矗立于空间的立体物,甚至会变成纸上的平面图了。”
第四部分评论《刘三姐》歌词的表现手法,即修辞手段的运用。闻捷这样写:“《刘三姐》的许多歌词,都是大量蒸汽压缩的水珠,概括、凝练,形象而又口语化。至于表现手法,更是多种多样,称得起‘百花齐放’和‘群芳争艳’了。”通过详细的举例说明,闻捷这样总结:“《刘三姐》歌词的表现手法,有很多‘独具匠心’之处。应该说,它又给我们的诗歌创作带来了新的启示。”
第五部分评论《刘三姐》歌剧和歌词的成就来自于伟大的时代,来自于人民群众。闻捷这样写:“歌仙刘三姐的传说和歌谣,在壮族人民中间已经流传很多年了。如果没有党的采风号召,如果没有广西举行的《刘三姐》会演大会,如果没有成千上万的民间艺人、民间歌手和专业文艺工作者的整理、选择和加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它便不能像今天这样,成为一部完整的、成熟的艺术作品,如同明珠出土,忽然大放异彩了。”“抹煞过去的成就,就有损于现在。满足现在的成就,就窒息了未来。”
这篇史诗一般的评论写得非常精彩,闻捷就《刘三姐》歌词中的绝妙之处一一举例,分析得十分透彻。闻捷这样说:“《刘三姐》的歌词是:朴实而不单调,瑰丽而不雕砌,明朗而不浅露,含蓄而不晦涩……借用毛主席的两句诗来概括,真是‘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了。”闻捷关于《刘三姐》歌词的评论,不也是“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嘛!
闻捷初到 上海作协的 《诗苑漫谈》
以上两篇诗歌评论是闻捷在北京中国作协工作期间写的。闻捷调上海作协以后,于1962年6月26日在《文汇报》发表了《诗苑漫谈》,在上海诗坛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闻捷在这篇评论的开头说:“过去,我没有系统地读过上海的诗歌作品,这次到上海以后才开始补课……从这里,我得到启示,受到鼓舞,汲取到很大的力量。”在充分肯定了上海诗坛的杰出成就以后,闻捷从个四方面谈了自己新诗创作的体会。
一是“诗人首先应该是一个革命战士,到劳动人民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我们要永远和劳动人民同舟共济,在风平浪静时扬帆前进,在风急浪紧时破浪前进。”“坚持不懈地探讨诗歌艺术规律、语言、形式等一系列问题。”
二是“在民歌和古典诗歌的基础上发展新诗,做到精练、大致整齐和大致押韵,可以说是新诗民族化、群众化的一个必要的前提。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需要寻找一种公认的诗歌形式来统一我们的诗歌创作。诗歌的形式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展、随着诗人的独创而不断丰富的。”
三是“一首诗的成功和失败,决定于这首诗所具有的正确内容和它的表现形式是否达到完整、和谐与美。我觉得每个诗人都有权利依据自己的修养和爱好,采取这种或那种诗歌形式。我们不能简单的从一首诗所运用的形式来划分一首诗的优劣。”
四是“既然诗歌的形式随着时代在发展,有志的诗人又愿为诗歌形式的发展做出贡献,那么就要诗人具有独创的精神了。诗人独创的精神来自何处?还是来自生活的深处。”
最后,闻捷写了自己来到上海的心情就像“一股小溪流入了大河,便会化为大河的一朵浪花,随着大河的激流向东奔去。”
闻捷的诗歌评论文章,就像他的诗歌和为人一样,催人奋进,永无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