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9月18日
第007版:城事

6毫米小孔解决老人“行路难”

京江晚报讯 走几步歇一会,腰臀酸痛难忍受。最近几年,梁奶奶深受腰椎间盘突出症和腰椎管狭窄折磨,多次保守治疗都没有取得好的效果。尤其近半个月来,老人病情“愈演愈烈”,到了难以正常行走的地步。上周,她在江大附院脊柱一科接受了微创全可视化椎间孔镜手术。通过腰部一个6毫米的小孔,就解除了病痛。

术后第二天,已经从臀腿酸痛中解脱出来的梁奶奶,就在家人的看护下,下床走了几步。

“我母亲今年90多岁了,平时身体一直不错,没事就喜欢到处走走。”梁奶奶的女儿朱女士表示,母亲腿疼的毛病已有几年,其间看过好几个医院,由于担心老人上了岁数,无法承受传统手术风险,他们一直尝试做保守治疗,可都是“治标不治本”。

最近半个月,女儿发现老人有些反常,不仅走路越来越不利索,而且一向“好动”的她,总是早早就上床躺着。意识到母亲病情越来越严重,子女赶紧将其送往江大附院。

“老人主诉臀腿痛,来的时候走路不行,几步就要停一下。”脊柱一科副主任医师孙继芾说。经过检查,梁奶奶被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4、椎5神经受压,腰椎管狭窄,手术是解决病痛的最佳手段。

以往,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只能在全身麻醉的状态下,接受传统大切口手术。考虑到梁奶奶上了年纪,对创伤较大的全麻手术无法耐受,再加上老人存在骨质疏松、脊柱侧弯、腰椎滑脱等情况,都给手术增加了重重风险。孙继芾前几年到上海市脊柱微创中心进修,重点学习微创全可视化椎间孔镜技术。这次,技术派上了用场:只需在患者腰部开一个数毫米的小口子,建立手术通道,椎间孔镜由此进入,在镜下可以清晰地看到突出的椎间盘和受压的神经,从而更精准地完成手术,患者住院时间大大缩短,恢复也更快。

孙继芾说:“国内外早期开展的微创椎间孔镜手术需要在透视下行椎间孔的扩大成形,对于梁奶奶来说,确实存在一定的风险。而我们采用全可视化微创椎间孔镜技术,实际上完成了由介入思路向外科思路的转化,不仅透视次数明显减少,而且疼痛感更轻,同时也更加安全有效。”

家人在获知老人“有救”后,一致表示相信医生。经过全面评估及反复论证后,上周四,孙继芾为老人开展微创局麻下微创椎间孔镜手术,手术用时一小时左右,成功对腰椎管进行减压,并摘除突出的椎间盘。术后,老人臀腿疼痛明显减小,次日即可下地行走。

腰椎管狭窄,顾名思义,就是指各种形式的椎管、神经管、椎间孔的狭窄,以及软组织引起的椎管容积改变及硬膜囊本身的狭窄等,会引起腰腿臀痛及神经系统症状。孙继芾表示,腰椎管狭窄是骨科常见病,多发于50岁以上人群,腰部受力不当是致病高危因素之一。由于部分患者首发症状为跛行,臀腿不疼,很难联想到腰椎管问题,而首诊于其他科室。

以往,很多此类疾病都需要行开放式手术治疗,随着人们对微创手术认识的增加,以及医生微创技术的提升,“刀光血影”式的治疗方式逐渐被微创手术所替代。

目前,在孙继芾的参与下,微创全可视化椎间孔镜技术已在江大附院脊柱一科普遍开展,应用于脊柱疾病治疗的范围也逐渐增加,除了适宜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症的治疗,对于盘源性腰痛、椎间隙感染等治疗效果,也获得了患者的认可。

(杨泠 孙卉)

孙继芾提醒,远离腰椎受伤,还得避免“伤椎行为”:切忌直接弯腰搬重物,最好先蹲下身子,重心稳住之后,再慢慢起身。此外,要避免久坐久站。平时可有意识地通过“五点支撑法”,即仰卧位,双膝屈曲,以双足、双肘、头部作支点,抬起腹部,尽量维持腹部与膝关节的持平,然后缓慢放下,以此增强腰背肌力量,维持脊柱的稳定,预防腰部损伤的发生。

2019-09-18 3 3 京江晚报 content_45432.html 1 3 6毫米小孔解决老人“行路难”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