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2019年07月03日
第023版:学科

《红楼梦》中的语音修辞赏析(二)

□ 省镇江一中 田静

三 叠音

语素重叠后形成叠音词,叠音的运用也给文章添色不少,它使文字细腻可感、生动形象。总的看来,《红楼梦》中运用叠音的方式有三种:

1.叠音词单用

例一,二十六回 薛蟠道: “越发说的人热剌剌的丢不下……”

例二,六十二回 果见湘云卧于山石僻处一个石凳子上……一群蜂蝶闹嚷嚷的围着她……

例一由“热”加上“剌刺”组成叠音词,将薛蟠听了冯紫英说的“不幸之幸”的故事后,热刺难耐的心情突出地表露了出来。

例二是湘云醉酒后睡在石凳子上,蝴蝶蜜蜂围着她的情景。“闹嚷嚷”生动地写出了蜂团蝶阵的热闹,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用这些来衬托湘云的美,湘云的“英豪阔大宽宏量”。

2.叠音词连用

例一,二十四回 只见秋纹、碧痕嘻嘻哈哈的说笑着进来,两个人共提着一桶水……趔趔趄趄,泼泼撒撒的。

例二,三十三回 那贾政喘吁吁,直挺挺坐在椅子上,满面泪痕,一叠声“拿宝玉……”

例三,七十六回 只听桂花阴里呜呜咽咽,袅袅悠悠,又发出一缕笛音。

例一是描写秋纹、碧痕提水来到怡红院的情景,叠音连用生动传神地描写出了两个青春少女的快乐心情和娇憨姿态。

例二,贾政听说宝玉“流荡优伶”、“淫辱母婢”的谗言后气得要打死宝玉。“喘吁吁”、“直挺挺”连用,将贾政气急败坏的样子非常形象地描绘出来了。如果单用,效果就会减弱不少。

例三是湘云、黛玉离了众人到凸碧堂品笛之所闻。“袅袅悠悠”生动地体现了笛声的特点:凄凉、清越、悠扬。读者心中已满是离愁别恨,身世凄苦的黛玉又怎能不伤悲?贾家百年之荣已到尽头,悠悠的笛声中也蕴含了作者无可奈何的悲痛。

3.叠音对偶

例一,一回 士隐大叫一声,定睛一看,只见烈日炎炎,芭蕉冉冉。

例二,五回 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

例三,二十六回 只见凤尾森森,龙吟细细。

例一是甄士隐恶梦惊醒后所见,“炎炎”“冉冉”对偶使用,逼真地描绘出了烈日芭蕉的形态,意趣盎然。

例二用四个叠音词,两两对偶,凝练地概况了王熙凤的历程,形象地暗喻了贾家败落之快之惨。

例三是宝玉去黛玉处所见之竹。 “凤尾”喻竹形, “森森”让人如见青翠茂密的竹林;“龙吟”喻风吹竹音, “细细”让人如闻竹声,幽静雅致的环境跃然纸上。

《红楼梦》有时还用拟声和叠音的交错关系,让它们双管齐下,作品的音感音趣加强。比如二十六回宿鸟栖鸦飞起的声音“忒楞楞”,五十三回满台钱响“豁啷啷”,都是很好的例子。

四 谐音

谐音是利用字词的音近或音同,有意使语句同时关顾表面和内里两种意思,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方法。在文学作品中往往可以寄托作者的主观感受,比较含蓄,生动深刻而耐人寻味。

曹雪芹运用谐音给人物取名,寄托他对人物的爱憎。先从贾府四位小姐说起,她们是金陵十二钗中的重要人物: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中间四个字连起来是“元迎探惜”,谐音“原应叹息”。谐音在这里的运用满含着作者对她们不幸命运的同情。元春在“见不得人的去处”死于宫廷之争;迎春误嫁中山郎最终被折磨致死;探春远嫁海疆,如风筝断去;惜春削发为尼,独卧青灯古佛。钟鸣鼎食之家的千金落得如此下场,怎么不令人深感同情?

再看一群被作者唾弃的人物:卜世仁——不是人、张如圭——张如鬼、傅试——附势。第八回中出现贾政的清客相公詹光,脂批:妙,盖“沾光”之意;单聘仁,脂批:更妙,盖“善于骗人”之意。这些谐音把贾政周围的人物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出来,烘托出贾政的“假正经”。

再请看这样一组例子:

例一,四回 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例二,五回 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

例三,二十二回 猴子身轻站树梢。

例一是贾雨村上任审“葫芦案”时门子抄给他的“护官符”。“雪”字面上是丰年瑞雪,读出来又双关皇商薛家,非常巧妙含蓄。

例二句中用“李”“完”暗含了李纨的名字,“结子完”又双关盛极必衰,给贾府败落埋下了谶语式的伏笔。

例三是贾政在元宵节给贾母出的一则谜,谜底是荔枝(立枝),“荔枝”和“立枝”谐音,不仅是“猴子身轻站树梢”的直接平白的谜底,也巧妙地和“树倒猢狲散”的结局相应。

谐音还可以达到幽默讽刺的效果,试看:

例一,六十二回 湘云便用箸子举着说道:“这鸭头不是那丫头,头上那讨桂花油。”

例二,四十六回 “什么好话!宋徽宗的鹰,赵子昂的马,都是好画儿!”

例一是湘云在酒席上行酒令说的“酒底”,用“鸭头”和”丫头”相谐,出人意料、让人忍俊不禁,符合湘云的活泼聪慧、不拘小节的性格特点。

例二是鸳鸯嫂子劝鸳鸯去做贾赦小老婆,被鸳鸯骂的话。鸳鸯用“宋徽宗的鹰”“赵子昂的马”这些“好画”来驳斥她嫂子口中的“好话”,决绝否定了做小老婆的“好话”,语气强烈,鸳鸯的烈女形象跃然纸上。

五 仿词

仿词是更换现成词语中的某个语素或词,临时仿造新词的修辞方法。仿词往往使人物显得口齿活脱。语音仿词往往与谐音结合在一起。

例一,四十五回 凤姐笑道:“我又不会作什么湿的干的,要我吃东西去不成?”

例二,六十一回 “不管你方官圆宫,现有了赃证,我只呈报了,凭你主子前辩去!”

例一中的“湿”和“诗”谐音,再仿词成“干的”,凤姐用这种打趣方式表达了她对诗社的赞助,反映了她幽默风趣、能说会道讨人爱的一面。

例二中“芳官”的“芳”与“方圆”的“方”相谐音,成为“方官”,再仿词“圆官”,林之孝家的用这个谐音仿词说明不管是谁,都要呈报,口气强硬有力,俨然是管家老婆的架势。

六 儿化

儿化指“儿”附在一个音节末尾,使韵母带上卷舌色彩。儿化往往可以使语气富有北京话的口语味,显得轻松活泼,能够更好地表情达意。一般用儿化有三种作用:

1.表示“小”

例一,二十七回 探春道“谁要这些做什么。怎么像你上回买的那柳枝儿编的小篮子,整竹子根抠的小盆子儿,胶泥垛的风炉儿,这就好了。”

例二,三十五回 “倒是那一回做的小荷叶儿小莲蓬儿的汤好些。”

例三,七十一回 “你两个在这里帮着两个师傅,替我拣佛豆儿,你们也积积寿。”

例一是探春请宝玉买小工艺品儿说的话,“柳枝儿”“小盆子儿”“风炉儿”都是儿化韵,指轻便小巧的玩意儿,说明了探春的兴趣和爱好。

例二是宝玉挨打后想吃的汤,“荷叶儿”“莲蓬儿”,包括例三中的“佛豆儿”都是“小而轻巧”的。

2.附加喜爱和亲密色彩

例一,三回 “她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

例二,十回 “这么个模样儿,这么个性情的人儿……会行事儿……”

例三,六十二回 袭人笑道“我说你是猫儿食……隔锅饭儿香。”

例一是贾母向黛玉介绍王熙凤的话,用的虽然是贬义词,但喜爱之情由儿化而加强了。同样四十回贾母又说凤姐是“捉狭鬼儿”,五十回中又称她“鬼精灵儿”,都是饱含疼爱的。

例二是尤氏褒扬秦可卿的话,连用几个儿化,附加了她的感情色彩,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例三是袭人笑宝玉的话,两个儿化韵可见她对宝玉的关爱之情。

3.使人物语言生动、轻灵、含有艺术意味

例一,十九回 “也没有亲哥哥亲兄弟弄了花儿、朵儿、霜儿、雪儿替我炮制。”

例二,三十七回 众人听了都笑道:“骂得巧,可不是给了那西洋花点子哈巴儿了。”

例三,四十回 刘姥姥叹道: “一两银子,也没听见响声儿就没了。”

例一是黛玉嘲讽金玉之论时说给宝玉的一段玩笑话,语言生动有趣,果然宝玉听了并不恼,只是笑着要挠黛玉痒痒,黛玉聪慧机灵的一面很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例二是怡红院几个丫鬟一语双关嘲笑袭人受了王夫人恩惠的话,丫鬟们活泼的形象凸现了出来。带上儿化后,“哈巴儿”语气轻灵,不似“哈巴”那样古板直白,既达到嘲讽目的,又不会引起任何不快。大观园怡红院中的丫鬟们真的个个都“不简单”!

例三是刘姥姥用筷子夹掉了鸽子蛋时说的,非常有趣。她不说“响声”,而说“响声儿”,因为在这个语境中,儿化韵含有生动活泼意味,比严肃的“响声”效果好。

七 对偶中的平仄

《红楼梦》中对偶极其精妙,它用少量的语言,生动凝练地概括描绘场景与人物,片语传神,抵大段刻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运用对偶时,不仅意义相对,往往还注意到平仄相对,读来有节奏感,朗朗上口。

如十八回写大观园繁华夜景:“只见园中香烟缭绕,花影缤纷;处处灯光相映,时时细乐声喧:说不尽这太平景象,富贵风流。”二十三回搬入大观园时的景象:花招绣带,柳扶香风。五十二回晴雯听了坠儿偷窃后气得“蛾眉倒蹙,凤眼圆睁”。

更有六十二回“红飞翠舞,玉动珠颠”的热闹,七十五回“屏开孔雀,褥设芙蓉”的华美。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相对出现,“玉动珠颠”就比“玉颠珠动”听来顺畅。

正如所举的例子,语音独特的听觉感受较之文字的视觉感受又有一个新的欣赏空间。《红楼梦》从语音上看,它如同姹紫嫣红的大观园,其间亭台阁榭,飞瀑流泉“该隐的隐,该露的露”,气象万千,错落有致,令人品之不尽,乐而忘返。

2019-07-03 3 3 京江晚报 content_33950.html 1 3 《红楼梦》中的语音修辞赏析(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