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6月24日
第004版:看点

院士受聘做导师

范海罡 摄

凌宇瀚 摄

本报记者 杨泠 尹萍

王礼恒、刘大响、吴光辉、陈祥宝、李仲平。

这些名字,或许您此前并不熟知。但如果当您得知,他们都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而且都在中国航空航天事业发展中作出了杰出贡献,或会肃然起敬。

从2019年6月22日开始,这5位院士又添同一个“新身份”:江苏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的专业导师——

王礼恒院士,受聘江苏航院飞行器专业导师;

刘大响院士,受聘江苏航院航空发动机专业导师;

吴光辉院士,受聘江苏航院大飞机专业导师;

陈祥宝院士,受聘江苏航院航空材料专业导师;

李仲平院士,受聘江苏航院航空材料专业导师。

5位院士之所以欣然接过聘书,成为同一所高职院校的专业导师,无他:“只为江苏惟一的航空类高职院校,能够为中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培育更多的‘匠人’,为镇江的航空航天产业发展输出更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除了因公务在身未能亲临的陈祥宝院士,6月21日和22日,特意赶到镇江的王礼恒、刘大响、吴光辉、李仲平4位院士,都愉快地接受了本报记者的访问。

今天,本报通过这样的形式,为广大读者提供一次走近院士、倾听所思的机会,也希望从院士们的感悟中,看到镇江航空航天职业教育的希望,读出镇江航空航天产业发展的前途。

王礼恒:事业有需要,企业有渴求,学院有义务

人物简介:

王礼恒,江苏省镇江市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航空航天部总工程师、副部长,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国家航天局)常务副总经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现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高级技术顾问。近年来主持我国航天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为我国航天事业的持续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王礼恒是我国导弹动力技术和航天工程管理专家,曾主持完成我国第一个海防导弹固体发动机的研制。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中有关重大科技专项实施方案编制专家组组长与论证专家组成员。

6月22日,江苏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召开校企合作集中签约仪式。签约仪式的前一天,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原航空航天部总工程师、副部长,同时也是镇江老乡的王礼恒,再次回到家乡,并且多了一个身份——江苏航院专业导师。交谈中,81岁高龄的老先生精神矍铄,字字铿锵。

其实,半个多月前,以“携手航企,共谋发展”为主题的镇江航空航天产业高质量发展合作恳谈会在北京举行。那次会议上,王老便为镇江航空航天产业的发展出谋划策。几周后再次参加家乡航空航天事业发展的活动,因为王老深知,培养一流专业人才,是航空航天事业发展的需要,是企业对人才的渴求,更是高职院校的义务和担当。

“航空航天产业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非常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十二五规划’末期曾有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全国GDP的比重的目标。因此作为镇江来说,按照国家的战略意义出发,抓紧这个机遇来发展航空航天产业,应该说是历史的担当。”王礼恒回忆半个多月前北京会议的情况,历历在目,“上次在北京会上,我听了陈可可副市长的讲话后,备受鼓舞。应该说,当年的决策充满了智慧,也蕴藏胆略。航空航天产业是一个高科技、高投入、高回报的产业,但是该产业建设的周期较长,所以当时下决心做航空航天产业的决定不容易。走到今天来看,整个产业领域已经初具规模,并且优势已经展现,我当然很期望镇江能为国家航空航天产业作出更大贡献。”

“北京开完会后,得知航院将要组织企业与学校举行签约仪式,我与其他几位院士交流了一下,都觉得应该支持这项活动。支持镇江的发展、支持学院的发展,也是支持国家航空强国、航天强国的建设。”王礼恒说。

谈到镇江航空航天产业的发展,王礼恒有自己的见解。

“从学院来说,定位准确、注重特色,这很重要。现在国家对职业教育非常重视,我还记得我在苏州的时候,有一个叫‘苏州高等专科学校’,就在很多学校想着‘升格’的时候,这个学校则选择坚持自己的专业,如今办得非常有特色。我还记得我上学的时候,缺乏实践动手操作的机会,而江苏航院的成立完美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典型。新时代需要各类‘拔尖’的人才,需要科学家、研究员,更需要工匠。”王礼恒说。

“这次签约仪式,首先体现了需求性,说明现在很多企业对这类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很大,有了需求,就会引领学院和学科的发展。其次体现了学校和企业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这样的院校更需要注重的是学生的操作能力,希望这些航空航天企业能给学院的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用实践来提升自己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能力,这样培养出来的航空航天人才才是一流的。”王礼恒说,“当然,我更关心的是,签约后,这些项目该如何落地。我在考虑,签约的这些项目是否能请第三方做一些中期评估,一年或者两年后评估一下项目进展如何。通过评估才能不断地完善项目、优化项目,才能合作得更好。”

刘大响:培养为国产飞机装“中国心”的“匠才”

人物简介:

刘大响,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大飞机重大专项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两机重大专项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航发高级顾问,中航工业高级顾问。

刘大响长期从事航空动力研究与教学,主持完成了发动机高空模拟试车台主体设备设计、模拟试验技术研究和总体联合调试,取得重大科研成果,负责完成了高性能推进系统工程预研和先进核心机技术研究等重要项目,具有先进技术水平。主编专著四部,科研报告100余篇。

作为我国航空动力界的第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大响在业界的声望“非同凡响”。辛勤耕耘的半个多世纪里,他亲历了我国航空发动机从无到有、从起步到逐渐发展的全过程。

成为江苏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导师,又得知学院开设了“航空发动机班”,82岁的老院士倍感欣慰,更是寄望深远:希望学院为航空航天产业培养输送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我国航空发动机自主创新注入新鲜“血液”,培养出为国产飞机安上“中国心”的“匠才”。

航空发动机是“飞机的心脏”,更是“国之重器”,被称为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亦是国家安全的重要战略保障。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代又一代航空人矢志不渝地为着同一个目标奋发努力:为我国自主研制的飞机装上一颗强劲动力的“中国心”。

然而,航空发动机需长时间在高温、高压、高转速和交变负荷下可靠地稳定工作,同时又要求它推力大、油耗低、重量轻、噪声小、排放低、寿命长、可靠性好、安全性高、研制及维护成本低。因发展的技术难度大、研制周期长、耗资多、风险高,航空发动机的研制始终是在挑战工程科学技术的极限。长期以来,国际上仅美、英、俄、法等少数航空发达的国家能够自主研制先进航空发动机的现状,一直是刘大响院士的“一块心病”,“我国新研飞机、大型运输机都采用国外发动机首飞,长久下去,是不行的。这就好比一个人的躯体很健壮,但心脏是人家的,关键时刻你的‘命门’掌握在别人手里,他就可以拿住你。对于航空发动机,对于那些具有战略意义的武器装备,一定要举全国之力,尽快予以突破”。

“创新驱动刻不容缓,目前中美贸易战的背景下,我们必须要靠自己的努力,靠创新驱动。”刘大响院士深知,随着航空航天产业的发展,当前我国航空发动机面临着严峻挑战,同时并存着发展机遇,“要不怎么说‘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是创新的核心要素’呢?在千千万万的优秀人才里,就理当有江苏航院的各位青年学子”。

在刘大响院士看来,年青一代的航院学子,已经站上了更好的发展平台,他们将亲历“两个一百年”。面对当前发展的机遇与挑战,要共同探索出自主创新的技术路径。

戏称自己“80后”的刘大响院士,与新千年出生的“00后”面对面,“新老航空人”同心协力,能实现一个怎样的目标?刘大响院士坚信,到2040年或稍长一点时间,在众多专业人才辈出的环境里,我国航空发动机定将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研制道路,“在可预见的未来,一个航空动力强国必将屹立于世界东方”。

2019-06-24 3 3 京江晚报 content_32604.html 1 3 院士受聘做导师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