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2019年06月22日
第015版:名城周刊·妙高台

闻捷在新华社福建分社

图为闻捷在新华社福建分社时,帮助修改并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文章。

文/吴明宝 沈晓昆

闻捷是镇江丹徒人,当代中国著名诗人,长篇叙事诗《复仇的火焰》是他的力作,引起国内外瞩目,1996年出版的《中国新诗名篇鉴赏辞典》,把他与五四以来诗坛名家并列,收录诗作8首。闻捷在成为杰出诗人之前,还是一名出色的记者、编辑和新闻管理工作者。

出色记者的

诗人情怀

1955年起,闻捷利用业余时间创作了许多清新活泼、色彩斑斓、充满少数民族风情的天山牧歌,如《夜莺飞去了》《葡萄成熟了》《吐鲁番情歌》等。

1956年夏,新华社总社通知福建分社,已调回北京的闻捷要来疗养,不带任何任务。听说闻捷要来,而且吃住在分社,福建分社上上下下都很振奋。分社领导有个小“私心”:想借闻捷疗养机会,请他对如何把福建报道搞上去作点指导。便把记者召集起来与闻捷正式见面并座谈,介绍福建情况。几个主力记者向他汇报了革命老区、海防斗争、华侨家乡、林区茶乡、工艺美术、戏剧种类等最有福建特色的几个领域中的精彩情况,引起了闻捷浓厚的兴趣。他请各位记者在空隙时间分别陪他在榕城走走看看,谈谈聊聊。

当时,福建分社工作人员中青年人占多数。他们都喜爱新诗,有两位还业余写诗,对闻捷很崇拜,大家都喜欢找闻捷交谈,问这问那,闻捷从分社众多“诗迷”中看到新诗在我国广阔发展天地,非常开心。

闻捷平易近人,随和真诚,很快和大家打成一片,交谈内容广泛,气氛热烈。一次,有位记者问他:“传闻你计划撰写一部长诗,歌颂新疆各族人民解放前奋起反抗统治者,解放大军挺进大西北时积极配合解放新疆全境、平息反革命叛乱,共同建设新新疆的盛况。”

他说:“的确有这打算。我曾亲历这历史进程,掌握了许多英雄人物气壮山河的光辉事迹,了解了许多可歌可泣的生动情节。近些年,这件事我一直在酝酿、构思,甚至可以说一直在折磨、煎熬着自己,总觉得有责任好好写出来,否则愧对新疆人民。新闻工作我非常热爱,是这部长诗‘逼’得我卸下分社社长、专心写诗,组织上理解并同意了。”

闻捷还讲道:“我从记者转向专业诗人,是人生大转折,可以预计,困难很多。这次来疗养,主要是静下心来理理思想。福建之行,使我对我国新诗前景、当好专业诗人,信心大增,收获很大。”闻捷拟写的长诗,就是1959年写出第一部并出版的《复仇的火焰》,在诗坛引起轰动;1962年写出第二部并出版,其第三部的第五节和尾声分别于1962、1963年发表,第三部整部原稿不幸在文革中不知去向。

打造海防前线的

新闻重炮

闻捷在福州生活几天后,对福建分社的热情接待非常感激,主动提问“有什么事可帮忙”。分社领导说:“分社发稿数量、总社采用率尚可,总的说较零星、单薄,如何写出分量较重、影响较大的稿件,还未突破。”闻捷说:“多天与记者们接触,对福建情况了解了一点,觉得海防报道可先搞个重炮,打算先与有关记者座谈一下,分社可指定一位记者作我助手。”分社负责人赞同他的方案,确定龚人左作他助手。

闻捷掌握大量海防斗争情况后,详谈对这重头大稿的构想。他认为:“现在台湾海峡战争气氛很浓,全国全世界都很关心福建和海防前线,我没有来福建前,原以为福建、福州大概一派临战紧张状态,来了一看,想不到这里一派和平建设的欣欣向荣景象,这表明我们力量强大。分社已发的海防稿件,大多是歼灭来犯骚扰之敌,生擒潜入或潜伏敌特之类的报道,这当然必要,我想,这次抓重头大稿,主题应是介绍福建沿海地区,特别是重要岛屿在敌人炮火威胁下仍坚定地发展各业经济,建设和平生活的情况,这是全国人民最关心的。”大家都觉得这样写,境界高很多。

龚人左那几年专搞海防报道,跑遍福建主要海岛、半岛,根据闻捷提出的主题,摆了不少线索,经反复研究,确定了几个重点内容分头由陈启桐、肖珑、林俊卿等记者去抓。龚人左采写任务很重。闻捷再三交代:“这篇长通讯一定要有几个能体现主题的最具代表性、最为生动有力的典型事例,这样,稿子就站起来了、有生命力了。”

龚人左作为助手,把自己采访的典型和其他同志抓到的典型,初步串联起来,形成几千字的素材交给闻捷。闻捷给这篇通讯拟了个题目《寄语远离海防前线的人们》,大家都说好。因为既很新颖、别致,新华社似还没有发过类似题目,同时还体现了主题。闻捷写了个很简洁的漂亮的引言后,又反复调整段落,反复筛选事例,反复推敲文字,这才定稿。

在通讯结尾,闻捷写道:“福建前线海岛上的人民就这样顽强地生活着和战斗着,我们把访问海岛的见闻写给远离海防前线的人们,让他们也一同激动,一同欢乐。”全文4000多字,署名是“新华社福建分社记者集体采写”。此稿是福建分社成立以来被总社采用的篇幅最长的通讯,群情振奋。这篇文章曾全文发表在1956年11月24日《人民日报》,在全国范围内产生很大影响。

此稿的形成是福建分社记者向闻捷学习的过程,分社作为经典之作认真总结。后来,福建分社简有在两处提到这件盛事,其中一处写道:“闻捷在盛夏酷暑季节参加了稿子的修改和润色工作。此稿被总社采用后,人民日报刊登了,影响较大。”

赞美闽西老红村的

史诗

闻捷在福建分社疗养期间,对闽西老区表现出很大兴趣。分社只有郑汀、龚人左较熟悉闽西,郑汀是闽西人,解放初任《厦门日报》常驻闽西记者,跑遍了闽西重镇和著名村寨,调分社后与龚曾经多次到闽西采访,还在著名基点村后田村蹲点多日。因此,伴闻捷游览、参观、散步、闲聊时,常讲一些闽西的风土人情和革命斗争故事。郑汀背诵了多首赞颂自由恋爱、反抗封建包办婚姻的闽西山歌,闻捷听了啧啧赞叹。

闽西这片红土地上发生的充满传奇色彩和英雄主义的故事,激发了闻捷写诗的强烈愿望。

1957年,闻捷写了9首精彩诗篇。如《青青小陶河滨》中,闻捷用奇特的想象力和隐喻性语言来塑造毛泽东在闽西活动时的光辉形象:“他微微地昂着头,用他那略带忧愁的眼睛,凝视苦难的大地,忘却了午夜的寒冷;”“他宽阔的天庭下,两道眉毛锁得紧紧,思考、推断、再思考……直踱到雄鸡三唱黎明;”“他的姿影稍稍前倾,因为肩上的担子压得太重,于是在他散步的地方,一步留下一个脚印!”“他的脚印落在哪里,那里的人民就跟着前进;脚踏得高山大川动荡,扬起漫天的飞尘……”

闻捷在闽西写的最重要诗篇是26行长诗《我初次前来拜访》。他创造了“老红村”这个词,用以概括闽西千百个革命老基点村,极贴切,极生动。点和面结合了,历史和现实沟通了。他用抒情方式叙事,勾勒历史进程,反映时代风貌,控诉反动统治下的深重苦难,欢呼党旗唤醒千万剽悍山民武装暴动,刻画红军北上后坚持斗争的惨烈,歌颂二十多年红旗不倒,迎接新中国诞生,整个诗篇色彩浓郁,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对老区人民的崇敬、热爱、深情,洋溢始终。

诗的最后是这样写的:“你呀,你这小小的山村,你的苦难、你的欢乐,你的牺牲、你的胜利,正是近代中国农村斗争的缩影。我初次前来拜访,你这闽西的小小的山村。我脱帽、深深地弯腰,向着你战斗的历史,向着你战斗的山民,向着你每家门楣上的‘革命烈属’或‘军属光荣’,向着你漫漫长夜里,永不熄灭的火星,向着你新的年代获得的/永恒的青春;以我激荡的歌声——歌唱你,二十年不倒的老红村,歌唱你,铁打的脊梁钢铸的心生,歌唱你,永远感召着英雄的万代子孙。我脱帽、深深地弯腰,献出我的一片赤诚,向你致敬、深深的致敬……”

闻捷这首激动人心的长诗,非常壮丽,可说是一部闽西革命斗争的史诗。

《诗人之死》

在福建诞生

“文革”开始后,时任上海作协党组成员的闻捷遭到残酷斗争。被隔离审查后,红卫兵抄他家想抓“罪证”,寻找到一只珍藏重要信件和文稿的铁箱子,在打开时,他的妻子紧紧抱着闻捷还未发表的长诗《不尽长江滚滚流》原稿跳楼自杀,她把闻捷的作品当作她自己生命的一部分热爱着。但这部沾满鲜血的诗稿却在“文革”中丢失了。

闻捷被隔离审查达数年之久。负责审查他的专案组组长是一位年轻的离过婚的女性文人,经过几年的审查过程,她比较了解闻捷的为人和内心世界,产生了爱情。

1971年,闻捷“解放”了,没有受什么处分,一个丧妻,一个离婚,他俩准备结婚。但这件事让张春桥知道了,大发雷霆,说是闻捷用他的资产阶级感情诱惑、腐蚀了造反派女战士,这是绝对不能容许的。晴天霹雳,宁折不弯的闻捷无法忍受这种人格上的侮辱和感情上的折磨,以死抗争。

这位全身心爱上闻捷的造反派女战士,就是以后在文坛上甚有影响的著名作家戴厚英。1978年6月,戴厚英完成草稿,于1979年6月改定,写成《诗人之死》。书中所有的人姓名虽都已改变,但实际上是真实记录了她和闻捷的恋情悲剧,并在广阔的背景上反映了十年浩劫期间的社会风貌,揭露“四人帮”对广大知识分子的残酷迫害和知识分子与邪恶势力进行的斗争。《诗人之死》写得很动人,感情色彩很浓,被人称作“儒林哀史”,但哀而不伤,给人以鼓舞和胜利信心。

戴厚英深爱这本处女作,她这样说:“它凝聚了我的心血和热泪,寄托着我的怀念和希望。”

1982年3月,福建人民出版社率先出版了这本书,第一版第一次印刷就是10万册。

人民诗人闻捷没有死,他永远活在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热爱闻捷和他的诗歌的人们心中!

2019-06-22 3 3 京江晚报 content_32648.html 1 3 闻捷在新华社福建分社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