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3月18日
第016版:银潮周刊

从前的竹篾匠

文/赵理章

上世纪80年代之前,每到夏天,乡间农村流动的竹篾匠(俗称箩匠)都要比平时多。他们挑着一副担子,一头挂有劈好的修补竹篾器的材料,一头挂着小件竹篾器成品,从村东到村西,再从村前转到村后,嘴巴里不停地叫喊着“修席子啰”“修席子”……

那时候,一进入夏天,老百姓家中都得用上竹席子(俗称席条)。大部分人家一床竹席要用几十年,不会轻易更换,如果坏了,比如竹篾有断缺的部分,就会找竹篾匠修补一下。

到村上来的竹篾匠有本地的也有外地的,外地的竹篾匠一般会租个地方住,不过大部分家庭都习惯找熟悉的匠人修补。一是因为熟悉的生意人既可保证修补质量,也不会乱收费;二是可把家门守护好,因那时人们都集中在生产队劳动,好多家庭是没有人空闲在家的。

竹篾匠上门后,并不单单修补竹席。因多数家庭一年中也只请上一次竹篾匠,而旧时农村家庭使用的竹篾器用品很多,有箩筐、淘箩、笤箕、筛子、大小圆笾、田尺等,这些竹制品如有坏的,也会一并请竹篾匠修理。

当年的修理费用,大约是一个匠人做一天为一个工,一个工的工钱1.20元,如半天按半天计算,不足半天的,有0.20元、0.30元或0.50元不等。匠人如在主人家吃一顿午间的便饭,则每个工的工钱为1.00元,修补消耗的材料,再另外按成本计算费用。

村子里也偶尔有一两户人家需要打制一条新竹席,或制作一两件全新的竹篾器,那就得提前与匠人预约。凡打制新品,大多得费上十天半月的时间。

制作全新的竹篾器工作量很大,工序也很复杂。如一床竹席,工序有劈篾、括篾、蒸煮、串篾、拍打(每串进一根竹篾,就得用长直尺拍打几次至嵌紧为止),以及镶边等多道。串竹篾的要求也很高,必须一根竹篾青一根竹篾黄夹杂着串,这样才能保证席子整体的质量与牢度。一张竹席的质量与竹子等原材料以及竹篾匠的技术有关,如一根好的粗劈竹篾,在一个好手艺的竹篾匠手中,可劈成五层竹篾,竹篾既薄匀又柔软。而工艺越精细,席子就越柔软,人睡上去也就越舒服。

随着时代变迁,现在家用的竹篾制品已基本被塑料、金属等制品所取代,散落民间的竹篾匠也已寥寥无几。只是,我偶尔还会回想起当年他们灵活的双手和挂满汗珠的脸。

2019-03-18 3 3 京江晚报 content_18385.html 1 3 从前的竹篾匠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