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2019年03月03日
第016版:江花·专栏

认识你自己

今天来说说星座。

在杭州市科协和杭州都市快报社合办的一档名为《好奇实验室》的节目中,实验设计者将网上常见的星座分析“高频句”摘抄出来,杂糅成了一篇“伪分析”。

具体的内容有六句话:一,你用情很深,对人很真。二,你很懒,超级怕麻烦。三,你很容易害羞,遇到喜欢的人反而会疏远。四,你讨厌虚伪做作。五,你的内心其实非常叛逆,不想总是被约束。六,喜欢吃,超级吃货。

是不是觉得太准了,简直说的就是你。

没错,他们找了八个分属不同星座的路人来测试,有6个都认为非常准,和自己的星座完全吻合,还有两个觉得有50%的准确率。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巴纳姆效应”。七十多年前,美国心理学家Bertram Forer就已经通过实验找到了这一现象的答案。

福勒教授装模作样的给学生进行了一次“人格测验”,然后给所有人发了完全一致的测验结果,让他们评价结果是否与自己的个性契合。

这篇简短的分析报告相当精彩,我觉得非常有必要把全文分享出来:“你祈求受到他人喜爱,却对自己吹毛求疵;虽然你的人格有些缺陷,但大体上你都有办法弥补;你拥有可观的未开发潜能,但尚未发挥自己的长处;看似强硬、严格自律的外在掩盖着你不安与忧虑的内心;许多时候,你严重的质疑自己是否做了对的事情或正确的决定;你喜欢一定程度的变动,并在受到限制时感到不满;你为自己是独立思想者自豪,并且不会接受没有充分证据的言论;你认为对他人的过度坦率是不明智的;有些时候你外向、亲和、充满社会性,有些时候你却内向、谨慎而沉默;你的一些抱负是不切实际的。”

一字一句都令人频频点头。学生们对这篇毫无依据的分析给出了4.26分的高度契合评价(满分5分),心理学家Paul E. Meehl后来将这些放诸四海而皆准的句子命名为“巴纳姆语句”。

这些“巴纳姆语句”让人信服到什么地步,在福勒教授真的让学生们做了明尼苏达多项人格问卷(MMPI),并请专业研究人员给出了非常科学而真实的分析报告时,59%的学生仍然选择相信假的。

心理学家们发现,人们之所以相信星座和占卜,是因为我们愿意相信。强大的心理暗示让人们倾向于认同那些笼统的、一般性的“平均描述”,因为这些模棱两可的话语恰好符合了大多数人的共性——或者只是期望的共性。

这个“巴纳姆之环”就形成了。我们充满期待与信任的将“自我认知”诉诸于神秘的星座分析,而分析内容又恰好筛选了大多数人性格共通的部分,加上我们无法也不愿意探究自己真正的性格问题,于是找出各种理由说服自己相信分析结果,自我知觉偏差与心理暗示的同步放大,使得我们对星座更加笃信不疑,一切进入了循环轨道。

在《好奇实验室》中,设计者胡编了一道心理测试题,并模仿福勒教授写了一篇似是而非的分析,有53%的人认为“非常准确”,33%认为“有一半准确”,甚至有两个女孩因为选择了同样的选项并且得到了同样的答案,欣喜地认为这是两人性格相似的体现。

雅典德尔斐神庙的石碑上写着:认识你自己。千百年来,这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无法异地自视,只能从别人的眼中望见自己的面目,从流动的水中端详自己的倒影。

但无论如何,我们应该学会,不让似是而非的欺骗迷蒙了眼睛。

2019-03-03 3 3 京江晚报 content_16205.html 1 3 认识你自己 /enpproperty-->